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筑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
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要求 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形势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工业化,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长期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工业“体系全”“产品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总体规模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强”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成为引领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彰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5G、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主要载体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4万家增加至2023年的48.2万家,2023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63家。目前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多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进步,人工智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部分关键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和条件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二是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深刻改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近年来,美国调整对华战略,大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遏制打压持续加剧。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三是我国工业已进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
同时也要看到,新型工业化发展拥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有5800多万家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有7亿多劳动力、2.4亿多技能人才和每年1200万高校毕业生的丰富人力资源,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特别是,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
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落实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扎扎实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奋力谱写推进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继续发挥工业大省、重点省市“顶梁柱”作用。抓好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落实,进一步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深入实施消费品“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行动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家电下乡活动,提振大宗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巩固发展“新三样”,打造更多出口增长点。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一体化部署、全链条推进,“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强化应用牵引,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优化产业链布局,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创建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更好发挥各类园区作用,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
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新模式,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持,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紧紧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新老并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落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领域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落实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标志性产品,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加速迭代,已经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水平,加快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通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发展智能产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继续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改善工业用能结构,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统筹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引导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头部企业。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解决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和创新要素,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