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3-12-11|浏览次数:


 

全会主要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研究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有关事宜,动员全市上下围绕振兴发展目标,切实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进一步深化运用“两大政策”,扎实推进“三大抓手”,努力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

当前存在问题

1

经济增长 动力不足

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全面减弱,因而使经济增长处于历史性低位。

去年的经济增长维持了8.6%,今年上半年则仅为7%。

工业投资今年1-7月完成78亿元,同比下降1.9%,居全省倒数第二。

2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过于单一,缺乏主导产业。2015年三次产业比为19.65∶36.74∶43.61,工业规模相对较小。优势传统产业的比重为36.26%,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只占11.3%,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6.91%,六大传统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64.12%,烟草产业“一业独大”,导致整个工业经济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

企业规模小,缺乏大企业、大品牌。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39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仅21家,超过10亿元仅10家、超过50亿元的仅1家(烟厂)。

3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收入结构依然不均衡。按可比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十一五”期末的6797元扩大到“十二五”期末的10011元。全市还有相对贫困村349个,相对贫困户6.5万户、相对贫困人口18.2万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城镇化率仅48%,低于全省20.7个百分点,城市的资源和要素集聚不足,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城乡不均衡、保障标准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留不住人才、留不住企业。

4

要素配置 效率不高

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市520多万人,农业人口超过70%。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环境资源约束大,我市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发展区,环境容量小,环境承载力负担越来越大。

扎实推进改革

1

致力发展新型工业

●要打造标杆企业。在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标杆企业、龙头企业,争取每年新增2家以上广东省500强企业(全市现有5家),到2020年达到15家。

●要推动技术改造。进一步采取专门政策,支持上市公司、重点企业开展扩产增效、设备更新、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等专题技术改造,推进梅州卷烟厂技改、塔牌水泥新上年产600万吨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66家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或重组改造。

●要建设产业平台。加快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争取年内完成三条快速干线建设,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铁路物流园、创业孵化园建设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速人口、产业、技术、资本和市场等要素集聚,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

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梅州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

●领导挂点、部门服务,帮助龙头企业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创新实施一批战略性、集成性、牵动性的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

3

努力推动全域旅游

●要建设大环境。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不断提升生态质量。改造提升梅江韩江两岸旅游干道,实现景区之间互联互通;完善景区服务配套设施,以景区建设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建设美丽梅州,营造便利舒适的旅游大环境。

●要打造新产品。合理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养生旅游综合体。开发休闲养生度假产品,发展健康产业,打造长寿品牌。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和精品民宿游。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参与体验型转变,努力创造旅游新供给。

●要构建新模式。实施“互联网+”和“旅游+”战略,完善互联网基础建设,实现有线宽带市、县、镇、村、景点全覆盖,无线网络市域全覆盖,通过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旅游服务模式,发展智慧旅游。

4

用力扶持 特色高效农业

●要做响品牌。重点提升金柚、脐橙、茶叶、油茶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打造梅州品牌。

●要做大规模。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打造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和家庭农场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推进规模化改造、公司化运营,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链条。

●要做好营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推进线上线下联动、多维立体营销。

5

给力搞活民营经济

●要全面落实扶持政策,降低涉企税费、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和用地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

●引导“个转企”、“小升规”,鼓励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做强做大一批民营企业,力争每个县(市、区)每年培育1家以上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6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要发展主导产业。每个县都要发展两个以上相对较好的主导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上下游配套、具有主导作用的县域支柱产业。

●要加强专业镇建设。突出抓好中心镇和专业镇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人口聚集,提高发展层次,推动县城、专业镇、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推进脱贫攻坚。要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推进精准脱贫,着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补齐县域贫困地区产业短板。

7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要建设快速综合交通网。梅平、大潮、兴华高速等3条在建高速公路要有实质性进展;加紧开工东环高速、兴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确保无障碍施工。梅汕高铁要尽快全线动工,确保2019年建成。新机场要加快立项进度,争取“十三五”期末建成。

●要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照“开发建设江南新城区、完善优化江南建成区、改造提升江北老城区”的思路,着力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抓好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规划建设兴宁、五华、丰顺城市副中心,打造大埔、平远、蕉岭特色县城。

●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互联网+梅州”建设,推进城乡光纤网络和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建设,提升城乡4G基站覆盖能力,抓好原中央苏区县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试点,推动电子信息万兆骨干网工程,加快建成全光纤网络城市。以城带乡,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上我市农村基础建设短板。

确保落到实处

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进项目策划、融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加强与院士专家对接,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力促一批新的科研成果落地梅州。

●争取广州各区的对口支持,建设专业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嘉应学院、梅州市职业技师学院等高校职校,建设创业孵化(实训)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充分发挥“华侨之乡”的优势,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2

积极主动推动产业共建

●主动加强与广州市及各区的沟通互动,积极构建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总部、研发和孵化环节在广州,生产、配套环节在梅州的共建模式,有组织、有计划推动广州龙头企业和上下游相关联企业进驻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两地产业共建取得较大突破。

3

提升招商引资效益

●突出产业招商、精准招商,着力推动招商引资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优惠吸引向环境吸引转变,从企业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依托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着力引进一批工业项目,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拓宽渠道,推进开放招商。

●继续实行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招商实效。

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千人计划”,帮助企业精准选才、用才。

●邀请梅州籍院士、大学校长等乡贤专家回乡科研、回乡创业。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筹建职业学院,培养适合梅州产业发展的技工人才、管理人才。

●不断完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政策保障机制。

5

加大融资建设力度

●加大银政、银企合作力度,全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中长期贷款的支持。

●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造,扶持企业上市融资。

●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资本,组建融资平台,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6

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有序深入推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发挥企业投诉中心作用,提升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和水平。


梅州市企业联合会 粤ICP备15105595号-2 技术支持: 广东君鸿实业 全国服务热线:4009008473